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中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2020年3月27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召开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吹响了重振洛阳老工业基地雄风、重塑洛阳古都辉煌的号角。建设洛阳副中心城市,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有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研究,必将给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界是“智囊团”和“思想库”,为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撑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更是服务洛阳发展大局的使命与担当。

  其一,要在学习宣传上走在前面,推动全市上下思想的大解放、大统一。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强使命、找差距、明举措、勇担当”主题学习研讨活动中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撰写文章、举办讲座、举行报告会、广泛宣讲等多种形式,引导全市各界破除陈旧观念的束缚,尤其要克服“自满”“等靠”“安逸”等不良心态,树立敢想敢干、争创一流、开拓创新的意识,用全新的理念推动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事业的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跳出洛阳看洛阳、跳出河南看洛阳,以开放引领、以国际视野谋划推动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既不能沉醉于往日的辉煌夜郎自大、故步自封,也不能稍遇困难和挫折就妄自菲薄、不思进取;既要面对事实、尊重规律,也要敢于突破、勇于创新、超常规发展;既要有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行政手段强力推进,也要重视发挥市场作用,通过“看不见的手”优化配置资源。通过学习研讨活动,凝聚全市上下力量,激发人们干事创业的热情,为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其二,要在调查研究上多出成果,推动副中心城市建设各领域认识不断深化、思路更加清晰。正确的决策、科学的方法,离不开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离不开对实际情况全面深入的分析。副中心城市建设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发挥好资政作用,积极把脉问诊,主动建言献策。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拿出更多前瞻性、有价值、可操作的对策建议性成果,为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建真言、献良策,提供智力支持。要及时总结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提炼,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用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梳理研究深圳、苏州、宁波、青岛、大连、厦门、烟台、徐州等副中心城市建设的特色亮点经验,为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其三,要在理论创新上有所作为,推动洛阳文化软实力的持续提升。副中心城市建设既要注重硬实力的打造,也要注重软实力的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紧紧围绕洛阳的文化资源,深入研究黄河文化、河洛文化、丝路文化、大运河文化,多出在国际国内叫得响、能认可的研究成果,不断提升洛阳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河洛文化在黄河文化中的地位、华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努力打造黄河历史文化的主地标城市、国际性人文城市。要大力宣传普及社科知识,提升全社会人文社科素养,大力弘扬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努力为副中心城市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不断提升洛阳的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

  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仅是河洛儿女的梦想,也是全省亿万人民的热切期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牢牢把握这一历史机遇,以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主动和全方位、深层次融入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这一重大战略实践,用智慧和汗水书写出无愧于时代的绚丽篇章。(洛阳市社科联副调研员、《洛阳月谈》杂志主编 宋红伟)

(原载于2020年4月22日《洛阳日报》7版)


作者:宋红伟

来源:洛阳日报
作者单位:洛阳市社科联

责任编辑:陈静 田建光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洛阳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