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黄河文化大文章

来源:开封日报 作者:刘占锋


       9月1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把黄河文化提高到中华民族根与魂的高度,要求做好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对于我国新时代文化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开封今后的发展尤为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对于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意义

  长期以来,华夏文明起源史研究进展甚微,一直被冰封于神话传说之中,“华夏文明西来”之说大行其道。我们常说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虽在学界已成共识,但仍有学者认为有史可考的不过3000年。找到中华民族之根是摆在中华民族面前的一个世界性课题。在我市举办的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国务院参事室新闻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赵德润强调,要加强关系中华文明起源的炎黄时代可考历史研究。他说,“文史祖宗”司马迁的《史纪》从五帝本纪写起,开篇就写黄帝,但寥寥数语,语焉不详。加强炎黄时代可考历史研究,有助于从源头上厘清中华民族的根本,接续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为了寻根,2000年,国家文明探源工程被提上日程。2001年启动预研究,开始广泛集合历史、文献、传说、考古、物理、化学等领域的子课题,进行前期研究和筛选。2002年,“探源工程”正式在科技部立项启动。考古学家将中国大地分为7个区域进行考古发掘,这7个区域为长江上游、黄河上游、黄河中游、黄河下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以及西辽河流域。历经15年的考古研究,全国7个不同区域的文明进程进一步证明,中原地区以史前华夏文明的一枝独秀,成为后来大一统的中华文化的根和主体,并为其形成提供了沃土。2019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也郑重提出,要“深入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这次习总书记召集沿黄九省区和国家相关部委到郑州座谈,足见党和国家对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高度重视,足见河南地位之重、任务之重。在这个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对此作出了宏观概括。

  作为中华民族的根,黄河文化与华夏文明是一个同心圆,二者具有很大的交叉与重合。研究黄河文化就要研究华夏文明起源史,就要为中华民族寻根。茫茫沿黄九省区,绵绵上下五千年,深化黄河文化研究,探索华夏文明源头,寻找中华民族之根之魂,对于消除西方恶意虚无中华文明起源史的企图,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其意义不可估量。

  加大开封上古史研究力度,确立开封在黄河文化中的特殊定位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习总书记讲了5个方面,但贯穿始终的是实事求是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精神。在谈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时,他强调“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强调“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时,他说:“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一)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立足开封实际出发,明确目标与任务。开封的实际是什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宋豫秦认为:“黄河的开封段是一个特殊区位。这里河床高于地面10多米,没有支流流入,因而一直被称为淮河流域。能够对黄河生态、行洪安全造成影响的只有黄河大堤之内的滩区和大堤加固问题。而泥沙淤积取决于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开封市完全是被动的。至于节约集约用水问题,由于开封地区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通过引黄灌淤,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生产条件的彻底改造,现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黄河水已经微乎其微。但开封在黄河文化中则占有黄河文化发祥地的独特地位。”这个分析可谓一语中的。在习总书记所讲的5个方面中,与开封关系最重大最密切的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和高质量发展问题。综合考虑2017年国务院批准的《开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对开封的定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的中心城市之一),高质量发展和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应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高质量发展是目标,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这既是开封以后必须坚持的文化建设方向,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佳路径。

  (二)开封地区是中华民族之“根”与黄河文明之源。开封地区原为古陈留地区。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考证,早在5.7亿年至9亿年震旦纪期间,地球表面大部分尚为茫茫大海,高出海面的部分陆地形成一个个“古陆”。“淮阳古陆”核心地带就在豫东地区。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5000年前这里就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发祥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守春先生也认为,开封地区是当时华夏大地最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

  开封地区也是上古时期主要政治中心。开封地区考古发现和历史遗存比较集中,历史遗迹、文献、传说是全方位的,主要人物与相关人物,自出生、居住到建都、理政以及重大事件、人文遗迹等,基本上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踪迹。尤其可贵的是,这些遗迹呈现为复合性,它们相互关联,与理论、文献、民间传说浑然一体、相互印证。如黄帝时期,这里即有黄帝、炎帝、仓颉等主要人物的诸多地面遗存。其中与黄帝有关的就有黄帝出生地、帝喾与简狄生育商契之地、古青丘玄池(黑池),黄帝嫘祖成婚宫室(帝都)及玄嚣、昌意出生地(柳园口乡轩辕楼),重阳菊花节祭祀寿星中央黄帝成仙地轩圣台,祭祀黄帝的大王庙遗址(水稻乡黑岗口)等。上古文化中的核心概念“天地之中”和“河图洛书”,开封亦自成系统。王守春先生对开封地区本土学者研究成果认真分析之后,进一步认为开封地区是三皇五帝时期主要政治中心。

  由于“天地之中”一直被视为统治合法性的重要根据,历来为统治者所重视。周汉唐元都曾组织过天地之中测量。周定洛邑告城,汉在颍川阳城,唐元皆确定浚仪岳台。《资治通鉴·卷二一二》载,唐代测量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太史监南宫说组织,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一次日晷测量,确定开封岳台为“天地之中”。

  (三)开封地区是中华民族“魂”之所系、黄河文明“本”之所在。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将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开封城市发展史正是这一精神的典型体现者。

  史载,黄河在开封境内决口370多次,其中黄河水困开封城达15次之多。仅因黄河水淤没上下六城叠压且中轴线一直不变的世界独一无二的“城摞城”奇观,就足以惊天地泣鬼神,最能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大无畏斗争精神、最具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时代价值。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承之魂魄。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既是开封的神圣使命,也是一次重大历史机遇

  开封地区与黄河的关系,正如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皇甫晓涛所说,“开封地区是中华民族之根之魂、黄河文明之源之本”。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一次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

  (一)开封黄河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开封有着极为丰富的上古文化遗产,甚至整个城市发展史都与黄河紧密融合在一起。这里既有剥削阶级政权不顾人民死活、扒堤放水使数十万人民惨遭涂炭、古城数度淤没的惨烈历史,又有人民领袖对治黄事业的深切关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的时候,毛泽东主席第一次出巡就是利用中央批准的休息时间视察黄河,向世界宣告:“你可以藐视一切,但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中华民族。”并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这里既有大禹治水遗迹“兰考簸箕营”和纪念于谦、林则徐治黄功绩的于公堤、林公堤,也有党领导人民治黄的七十年安澜的坚定意志和引黄灌淤消灭风沙盐碱变害为利的人民智慧。所以,这里的“黄河故事”最集中、最生动、最深刻、最震撼。远非其他地区可比。

  (二)全面盘点文化资源,提升传承、弘扬品位。作为中华民族“根”和“魂”的发祥地,开封文化历经几千年的演进,不仅留下了极为丰厚的文化遗产,而且形成了一以贯之的城市精神。特别是黄河孕育的宋文化更是使中华传统文化达到了顶峰。正如陈寅恪所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其后的元明清都没有恢复到宋文化的高度。然而,“顶峰”并不能代替中华民族之“根”,也不能以一枝独秀取代百花满园。当前尤须注意的是提升传承、弘扬品位问题。欣赏趣味标志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层次。一个地方的文化品牌不能建立在俗文化之上。比如,对于宋文化的发掘与传承,就不能将其片面理解为市井文化,把市井文化误读为斗鸡走狗的民俗文化。我们不反对发掘它的市井文化,但不能忽视开封更具思想文化价值的主流遗产,不能忽略宋文化的更高层次——精神境界。如包公的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如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如杨家将、岳家军的忠义爱国精神,又如苏轼的达观等具有宋文化特质的更高意义上的文化内涵。另外,开封文化的兼容并蓄,开封人的热情、豪爽、仗义、执著,都可以提炼升华,成为开封城市精神。现在旅游已经过了粗放式经营阶段,人们需要更多的文化熏陶和滋养,理应在弘扬传统文化时,对精神境界给以足够的重视。

  (三)文化资源产业化,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在全国举足轻重的数字化文化产业中心。文化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文化业态都是朝阳产业。这些年,传统的文化产业实际上一直在下滑,只有数字化的文化产业呈几何基数快速上升。特别是郑州的战略定位是国家的超级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开封必须瞄准文化做文章,抓住重大历史机遇,下大力气发展中华文化数字化产业,尽快形成在全国举足轻重的数字化文化产业中心、中原文化之都。

  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是,规模最大、势头最猛的是电游和动漫,但最受亿万家长痛恨和抵制的也是电游和动漫。其症结表面看是创作问题,深层原因则是由于传奇、神话类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文化的结构性缺陷所导致的主题化资源短缺所致。而这两个方面恰恰是开封的特有优势。

  开封拥有极其丰富的传奇、神话类历史文化资源。由于开封地区乃黄河文化“根”之所在,必然是上古文化的集聚地。因年代过于久远,上古文化,无论传说,还是历史文献,都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最符合动漫、电子游戏创作特点。加强开封地区华夏文明起源史研究,可以发掘大量上古传奇、神话创作题材,且这些内容最为青少年所喜欢。充分利用这一大好时机,把黄河文化、华夏文明起源史推向全世界,必将最终确立开封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史的中心地位,成为海内外华人朝宗拜祖圣地。

  解决传统文化结构性缺陷所导致的主题化资源问题,开封占有独特的优势。我市学者构建的中华文化要素化类别化资源总库和精准检索平台,正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充分利用这两个方面的优势,不但可以把这里的“黄河故事”、开封创世故事写进小说、戏曲,搬上银幕、荧屏,融入电游、动漫,在开封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导的文化新业态产业基地;而且可以彻底改变中国文化出版“大而全”“小而全”结构,打造中国文化的主题化出版中心;不但可以为新时代各种文化新业态提供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要素化主题化创作资源,而且可以实现中华文化资源的版权转化,结束其延续几千年的无版权历史。这经济前景不可限量,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更是居功至伟。

  抢占黄河文化制高点,探索黄河文化资源与黄河生态资源融合发展道路

  (一)强化危机意识,提高政治站位,抢占黄河文化制高点。随着党和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各地文化资源争夺也愈演愈烈。宋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于开封而言更是一个闪亮的文化地标。加大对宋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力度是完全正确的。但由于忽视了对其他时代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之根之魂的研发,加上宋文化开发中重俗而轻雅、重形式而轻内涵,原本雄踞中原的开封文化优势正在逐步失去魅力。正如清代学者赵翼所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我市周边的洛阳、郑州、安阳、濮阳、周口、商丘等地,纷纷创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在研究、发掘、开发大型项目、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抢占历史文化制高点等方面提前布局,已经走在了开封的前面。我们正在被边缘化。现在即使一些原本严肃的学术表达,也往往出现贬低、疏漏开封的情况。如中轴线文化,凡都城基本都有中轴线,但像良渚、开封、北京承上启下的仅此一脉,弥足珍贵。然而,最近一篇《北京中轴线“龙脉”密码》的文章,除了北京,仅罗列了唐长安、元大都和洛阳,承上启下的开封竟不见踪影。大运河文化,开封原本也是一个重要节点,但一些专家撰文时常常将开封跳过去避而不谈。最近,公众号《漫漫说》搞了一个《中国34个省市区文化符号》,河南景观、美食、特产、人物、其他等5项共收录20项,开封仅有朱仙镇年画入列。网上诸如“开封尴尬了”“最无奈的城市”等讽刺性语言更是不绝于耳。这种现象如听之任之,将没法对人民交代、对历史交代。为此,许多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增强危机意识,提高政治站位,抢占黄河文化制高点将是必须的选择。

  (二)组建高规格学术机构,组建跨地域研究联合体,掌握学术话语权。黄河文化研究不是开封一家的私事,而是关乎全民族的大事。中国先秦史学会已经批复在开封成立“华夏文明研究分会”,并原则同意在开封成立“黄河文化研究分会”。我们完全可以依托上述优势,由国内著名学者担纲,与本地历史文化学者组成强有力的研究机构,做好黄河文化大文章:一是全面发掘商周时期之前华夏文明发源和传承的客观历史,抢救、修复被历史尘埃长期淹没或日益被边缘化的古陈留地区上古历史文化,使之成为黄河文化研究、传承和弘扬的重要基地。二是制订华夏历史文明核心区年度研究和高层学术论坛实施方案,建立研究课题选项、申报、审批、验收、评定、奖励工作制度,科学、高效地开展研究工作。三是进行地名普查,寻访历史遗存,收集人文证据。四是提供客观、系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把开封打造成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的人文圣地。

  要摒弃地域观念和功利思想,由开封率先发起成立黄河文化及华夏历史文明核心区研究联席会议。不但邀请郑州、洛阳、安阳、濮阳、新乡、商丘、周口等周边城市,还要邀请沿黄省区的官方或民间研究机构参加。先由民间发起,政府支持,初成规模后再联系相关地区政府参与。可以适时创建高层论坛,以推动研究不断开阔视野、走向深入。既要充分肯定相关地区弘扬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又要排除地方主义的各种干扰,力求研究成果客观公正,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

  (三)用中华文化传统解读中国上古史,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上古史研究新路。长期以来,华夏文明起源史研究,一直是以西方理论为主流的。尽管这些理论对于人类文明起源研究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但它们毕竟都是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形成的研究工具,一旦具体到华夏文明起源史研究,就未免产生圆凿方枘式的尴尬。事实上,任何文明的产生都带有自己的解读密码。用自身产生的文化学说解读其密码应是最佳选择。离开中华文化这个语境,华夏文明起源史研究必然失去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特点,成为非驴非马的怪物。我市学者韩鹏以伏羲先天八卦等学说为指导,历经十多年的象形对比、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采取天象、地形、人文三者相互对应的方法,推演出伏羲创世文化和三皇五帝及夏商中前期诸王同在开封地区的理论观点。这些观点的提出,颠覆了许多既定结论,不但为用华夏文明研究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成果阐发中国历史文化,解释中国文化基因的起源、传承,提供了系统、科学、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而且为我市华夏文明核心区地位的确立提供了理论支撑,较其他地区的单项遗迹论证更凸显其决定性意义。

  (四)提高思想层次,文化项目走出浅表化。不重视历史文化的理论引领,是导致原本深厚的文化项目浅表化的深层原因。如酸苦甘辛咸“五味”,在其他地方可能就是单纯的烹饪文化,而开封伊尹提出的“五味调和”,则有三层意义。一是体现为我国传统文化五行理论的一个方面;二是喻指治国之道;三是指烹饪原则。“五味”同时具备这三层含义是伊尹文化所独有的,但在我们这里却被浅表化为“饮食鼻祖”了。又如开封菊花,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绝非其他花卉可比。传说,轩辕黄帝采百花之灵,饮黄菊得道成仙。为表其功,封黄菊为“菊神”。黄帝在开封铸天、地、人三鼎后,沐浴七七四十九日,于农历九月初九返老还童,羽化升仙(去世)。古陈留的黄帝子孙,世世代代在这一天用黄菊祭祀先祖轩辕,故“九月九”被称为“重阳节”“菊花节”“登高节”“老人节”等,以纪念寿逾期颐而花甲重开的黄帝。但我们一年一度的菊花花会津津乐道于栽培历史、品种繁多,且几十年一贯制,没有突破。此外,我们的刺绣、菜肴,如同历代帝王孜孜以求“天地之中”以示“正统”一样,都源于华夏文化的“正统”观念、“国都地位”而不屑与地方文化平起平坐。但遗憾的是,我们一些解说词为了“宣传开封”,硬是把“四大名绣”“八大菜系”说成“五大名绣”“九大菜系”,降格以求,自取其辱。这些现象无不与我们不重视华夏文明理论研究、忽视对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有关。

  (五)加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通过黄河文化研究,厘清上古时期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与现代对应之地的关系,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并将其作为弘扬带有“源”字特点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注入城市发展之中,这对于开封发展史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可以探索一条黄河文化资源与黄河生态资源相融合的发展道路,在龙亭区和祥符区的沿黄地带建设“悬河景观风光带”,使之成为沿黄地区历史事件、华夏文明起源遗迹、人文故事、奇特地貌等集中展示区,成为开封新名片。(刘占锋)


来源:开封日报